去体验,去探知边界,去真正...

去体验,去探知边界,去真正把学到的用起来

5941
2018远赴腾格里,鏖战三天,经受烈日、风沙、阴雨以及昼夜温差大的考验,负重穿越70公里沙漠,这是新加坡国立大学MBA第四次征战亚沙赛。
赛前,从内部组织、协调,到外部的宣传、筹款以及引入赞助,关于赛程的每一个细节,几乎都是他们自己亲力亲为。这是MBA课堂之外的事情,要把所有的事情落实好,也不能耽误考试和实习。过程中,有欣喜,有失望,有感恩,也有挫败。身为今年国大亚沙队队长的白千卓,对这一次参与亚沙赛,有特别深刻的感受。

亚沙赛结束后,5月1日,白千卓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段长长的感悟——真·不后悔。

 

2018亚沙赛后记 | 去体验,去探知边界,去真正把学到的用起来
随后,她又马不停蹄地飞往德国,从亚沙队队员迅速切换成交换生模式。在10个小时的飞行途中,白千卓认真回忆和总结了这一次亚沙赛。
白千卓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MBA2017-20192018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沙队队长
作者简介
2018亚沙赛后记 | 去体验,去探知边界,去真正把学到的用起来

 

以下内容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MBA白千卓的分享
 
在飞往德国参加短期交换的飞机上,我打开电脑,为刚刚过去的三天亚沙挑战赛写一些文字。
 
2018亚沙赛后记 | 去体验,去探知边界,去真正把学到的用起来
 
缘起
去年4月底,在和新国大北京校友的聚会上,商学院研究生院总监蔡蓝诗和MBA晶晶学姐提起这个沙漠挑战赛,彼时她们的表情是“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以及各种细节——“上厕所要打野战,三天没有洗澡”,“自己搭帐篷,白天30度,夜里零下,2天半暴走70公里”。刚刚被国大商学院MBA录取的我在一旁听着,脑子里那句 “I’m here to make a difference” 还热乎。沙漠挑战?听起来very different ! 于是,我默默许下一个去试探自己极限的愿望。

其实来到新加坡之前,我并不经常锻炼,连5公里都跑不下来。担任国大MBA亚沙赛队长,我最初也没想过今年我们能筹集到6,000新元来捐助慈善,更没有想过我们可以得到这么多的企业赞助。

出发的时候,我不知道坚定从何而来。但是亚沙结束之后,我可以很自豪地说,亚沙让我的MBA这段学业旅程,没有遗憾!

2018亚沙赛后记 | 去体验,去探知边界,去真正把学到的用起来
 
关于组队
虽然我非常determined,但亚沙在新加坡高校的宣传覆盖,还是比较有限的。3月初,眼看2018新国大的亚沙队仍然没有组建起来,我用几张过往照片做了两页海报,在Facebook上发了第一条招募信息。彼时我想,如果不能组成10人A队,就拿这个cause退出,也算放过了自己吧。

第一个给我回应的是韩国同学Son Junyoung,然后是日本同学Masami Munihera(我的Learning Partner) 。

“Kelly, I wanna see the desert, count me in!” ,我还记得那个早晨收到他们的WhatsApp消息的时候,我感觉一直冲着宇宙的呐喊的自己,终于得到了回应。

接下来,组队的速度快了很多。经过了几轮调整, 我终于拉起来一支12人的队伍,以及若干观望待定选手。

考虑到回国参赛期间WhatsApp会“挂”,我们从开始就使用微信(顺带在非中国同学中间推广了微信)。

 
2018亚沙赛后记 | 去体验,去探知边界,去真正把学到的用起来
 
组队的建议
 
首先,若有决心做队长,请尽早着手准备,向校友和同学公布比赛日期,和亚沙组委会建立联系,了解当年的特殊要求和变化。若有把握组队成功,在交费日开放当天迅速缴费,因为住宿按照第一笔交费顺序安排(人员调整可后续进行) 。由于今年组队时间较晚,没有给团队定到阿拉善宾馆,住宿和餐饮条件一般,我感到十分抱歉。

同时,由于组委会的大部分文件都是中文,可以通过大陆以外院校(如HKUST)联系,互助共享翻译。

另外,很多毕业工作的校友档期难以确定,队长要有临时掉期的心理准备和预备方案。

最后,筛选队员时对亚沙体力挑战要求要有正确的预估。

尽管有赛事安全和物资方面的保证,但亚沙绝对不是一场旅行,日行60里沙漠山丘对队员的心理和身体都是巨大的挑战。

进入沙漠后,前后可能相距几公里,队友之间也很难相互照应,每个队员的个人身体素质都必须有所保证。

其他的,关于调动团队积极性和安排集训,要看队长和全队的投入。

2018亚沙赛后记 | 去体验,去探知边界,去真正把学到的用起来
 
我感觉今年最棒的一点是团队预期和投入非常协调一致,且有凝聚力。每个人都积极地反馈问题,沟通非常顺利高效。有一点值得提及的是,感谢亚沙让我找到同类。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能坚持到底一路同行的,是生命中可遇而不可求的朋友。
关于公益
实话讲,最开始我为公益而跑的想法并不十分坚定,因为这么多年,在众多参加亚沙的商学院里,真正发起为公益而跑的院校,寥寥无几。最开始,不仅想法朦胧,关于如何筹钱,在什么平台,筹钱捐助对象等等一系列落地问题,到新加坡还不到一年的我们毫无头绪。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两位中国队友Chloe 和Sophie。Chloe 和我有一种神奇的默契,很多的时候无须多言就已经彼此神会。感谢Chloe强大的行动力和有效的marketing,让我们的宣传迅速落地。

而Sophie作为第一个提出为公益而跑的队员,用巨大热情感染了我,同时她利用自己的人脉为我们联系到了《联合早报》和《新明日报》两家媒体。

还记得彼时我和Chloe仍然在实习,她公司的电脑没有中文输入,我工作的地方外网有限制。但是我们三人电脑、手机切换着沟通,分头咨询校友,约谈基金会组织,接近媒体报社,筛选捐款平台,讨论募捐主题,撰写号召募捐的双语文案。

在新明日报记者采访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很难相信居然在实习、考试、上课、准备比赛的空隙之间,做了这么多的事情。

从3月9日萌生公益初心,到在新加坡募捐平台gogetfund落地,仅用了5天。

赛事结合公益的体会
为公益而行是一个很好的提议,但也是一把双刃剑(时间成本和合规要求)。募捐主题要契合沙漠挑战精神,善款接受方要有公信力。新加坡的法律对善款的流向有要求,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了解(我们今年全部的6000新币善款捐赠给WholeTree Foundation)。捐款平台(gogetfund.com 和众筹网)都有3%左右的手续费,而如果能尽早接触企业,结合企业新财年的CSR预算,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后,在任何平台落地之前,请多drill run几次,提早发现并解决问题(比如众筹网提供匿名选项,导致很多捐助人姓名被自动隐去,不利于我们提供项目更新和表达感谢)。

有趣的是,第一学期最喜欢的课是韩国教授Prof Jo的微观经济学,而这一次募捐我们实实在在应用了一把“锚定效应”。

我给教授写了封reflection感谢信,教授说要把我们的故事用到明年的教案中。又记得,刚开学的时候我竞选Social Impact Club 主席落选,但这一次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impact,足够令我骄傲一阵子的了。

关于赞助
今年,我们不仅得到了三菱化学的企业赞助,还得到了Tiger Balm,Camel,TYR,Bio-X和Huxley的资助。在这里首先要感谢学校为我们搭建的平台,历届学长学姐们为我们留下的资源,以及本届优秀大腿(Kent Ridge Partner);同时还要感谢队友们对整个赞助方案的认可和积极推广。对于赞助,我们非常谨慎,前后设计了9版方案。当Masami说3/4 gate pass through, 我仍然没有任何信心。我们虽全力以赴,也要承认今年非常幸运。

 
2018亚沙赛后记 | 去体验,去探知边界,去真正把学到的用起来
 
关于赞助的经验
首先了解比赛过程前中后期,我们能为企业带来什么(real 多),其次分级提供赞助方案。有针对性的pitch(比如新加坡当地企业,有出口中国市场的需求的品牌等)比广撒网有效。同时,要要多多运用学校,MBA/EMBA校友和本届同学的资源(比如,三菱化学是我们本届参赛同学所在的公司, TYR 是我们通过MBA Office 的Linda 取得的联系,Tiger 是往届戈壁挑战小露学姐留下的资源,Bio-X 的创始人是晶晶学姐连线的MBA校友,Huxley是本届创业同学Geng Yifan的资源)。主动求助,积极曝光需求,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为帮助我们的人提供双赢甚至多赢的可能。

随着为赞助商设计旗帜,贴纸,横幅的不断投入,我经历了从“只是试试”到“执着”的心理变化。

没有企业回应的时候,我焦灼过,怀疑过。但是赞助商实实在在的认可,最终证明了我们的专业和高效。

直至从新加坡启程的当日(4月27日)上午,我们仍然在接受校友Patricia的馈赠,不仅使我感到幸运,也为自己是NUS MBA而骄傲。

整个过程中,我们运用marketing课上所学,去应用MP Camp学到的 “balance of task & relationship”,真正打磨pitch技巧,在碰撞中和有趣的人建立紧密的联系,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经历。

关于媒体和校友会
今年亚沙筹备,赛前宣传和号召捐款得到商学院公共传播部的大力支持,GANO和中国地区校友会,以及众多EMBA校友也纷纷帮助我们宣传募捐。我们借此机会对每一个帮助我们的老师和校友表示真诚的感谢。同时,对历届参赛的学长学姐为了我们留下的资源,如影像资料致谢。需要提醒的是,参与亚沙活动是代表学校,涉及的媒体曝光和宣传需要时时和学院相关部门保持沟通,学校的媒体资源也是十分强大的。

关于赛程:从绝望,到走出绝望
4月29日上午10点,比赛正式鸣枪。第一天全程32公里,每5~6公里有打卡时间限制。
 
2018亚沙赛后记 | 去体验,去探知边界,去真正把学到的用起来
 
绝望比我想象来的快。本来我以为可以和Masami Junyoung Chloe 一起走在前边,却发现跟不上Masami 的步伐,渐渐落后。这一天的天气十分干燥,沙子松软。在沙漠的平地上,每一步都在向下陷,但凡有坡度攀登,就会向后滑。赛方提供的鞋套没有完全覆盖脚面。

很快的,鞋里充满了沙子。

其实我们到达第一个checkpoint点的时间并不晚,但由于缺乏经验和我的失策,多花了些时间补充体能。

我希望剩下的队员能在一起前进,故又多花了一些时间等待彼此,造成从第一个打卡点出发比较迟。

在比赛环境毕竟有竞技心态,调整速度去追赶,反而消耗了更多的体力。

沙漠里脱水速度奇快,嘴唇很快干裂。由于风沙刺激鼻腔,鼻涕分泌的也很快,只能用口腔呼吸。

Chloe生理期第一天,体力比平时要弱,吃了止疼药继续和我坚持。

 
2018亚沙赛后记 | 去体验,去探知边界,去真正把学到的用起来
 
从第二个打卡点开始,路线是接连不断的山丘,有的坡度达到45度。有的坡爬下来,很多学校直接全员跪。有时手杖无力,必须要手脚并用。我们的男生们(Desmond Denny Andrew)尽力提前两步爬到山顶,伸出手来拽女同学们。而我满脑子只有一句话“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在沙漠里,晴天,雨天,大风天都不是好天气,在两天半的时间里,我们全部都有经历。

 
2018亚沙赛后记 | 去体验,去探知边界,去真正把学到的用起来
 
白天,举着半鞋沙挪步,穿过真的荆棘,风沙呼啸,迟迟望不到下一个打卡点,那份绝望是真的在我预想之外。有时候,我们会走散,那时是绝对的寂寞。偶尔当对讲机里发出微弱的摩擦或信号,甚至听见队友呼叫你的名字,仿佛是在太空之外迷失了的人,又一次和地球取得了联系。夜晚和清晨很冷。第二个晚上走过27公里后,赶上大风天气。有的学校帐篷搭的不好,半夜被吹跑了。

我们的帐篷搭的好,也惨遭暗算–睡到凌晨时分,一股妖风过境,沙被吹进了帐篷里,从此“亚沙一次,沙有一生”。

2018亚沙赛后记 | 去体验,去探知边界,去真正把学到的用起来
 
实话讲,在沙漠里,每一秒都想放弃,如果不是队友的互相支持,我们不可能走完任何一程。第三天,到达最后一公里前,远远看见黄色蒙古大帐,我真的一下子哭了出来。我觉得我们的幸运是,为自己的行走赋予了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意义。每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真的是咬着牙想到我们不单单是为自己比赛,还带着使命前来,就能多向前坚持几步。

我觉得,目标和使命感很重要。

2018亚沙赛后记 | 去体验,去探知边界,去真正把学到的用起来
2018亚沙赛后记 | 去体验,去探知边界,去真正把学到的用起来
 
今年虽然全队每一个人都自带鸡血,拼劲全力,但是higher mission 应该会在濒临崩溃的时候起到激励的作用。今年作为队长,我没有给团队设一个具象的目标,在战术上也缺乏经验,是我的失职。希望未来的团队尽早准备,认真对待细节。若要战,便不负韶光,争取功名一场。
关于体验和探知边界
这一次亚沙,我个人的最大收获是,重新认识了自己。正确的自我认知是进步和发展的前提。我发觉一直以来我都在低估和否定自己,认为“肯定自己”代表骄傲,是进步的绊脚石。然而筹备亚沙,发起募捐和寻找赞助的过程让我发现,“低估”会限制想象力,会束缚手脚,无法释放潜力。首先认清自己,然后正确预估做成一件事的难度,最后,你不应该,也不会是一个人。MBA, to make a difference, 真的并不是说说而已。

2018亚沙赛后记 | 去体验,去探知边界,去真正把学到的用起来
文:白千卓,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MBA在读,2018新国大亚沙队队长图片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MBA2018亚沙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