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7,新加坡)8月25日,全球异种器官移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科学家团队宣布成功将基因编辑猪肺移植至一名脑死亡患者体内,并在9天观察期内维持了该移植肺的活力和功能,这项研究由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团队主导。
患者为一名39岁男性,因重型颅脑损伤被确认为脑死亡状态。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何建行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获得家属知情同意,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及审查机构的批准后,实施了此次移植手术。
异种器官移植需应对排斥反应、生理不相容等诸多科学难题。成都中科奥格生物创始人潘登科教授介绍,本次移植所用的供体猪经过了六基因编辑改造。团队敲除了三个可能引发超急性排斥和急性体液性排斥的猪抗原基因,同时插入了三个人类保护基因,以抑制血液凝固及补体免疫反应。
手术期间,医疗团队将经过修剪的猪左肺原位植入患者体内,术后采用了包含超过六种免疫抑制疗法的组合方案,以防止排斥发生。术后早期监测显示,移植猪肺状态良好,未出现严重出血或全身性炎症反应。

术后24小时起,移植肺出现严重水肿,症状类似于临床常见的原发性移植物失功(PGD)。研究人员推测其可能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此外,术后第3天和第6天出现了抗体介导的排斥迹象,引起一定程度的肺损伤,该现象至第9天有所缓解。应患者家属要求,实验在此阶段终止。
尽管存在上述并发症,多项呼吸、血液及影像学数据表明,移植猪肺在观察期内仍保持了通气和气体交换功能。因患者自身右肺得以保留,研究未能完全独立评估猪肺对整体生理功能的贡献。本次研究主要目标为观察超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动态,保留原生肺亦出于安全考量。
肺脏因持续暴露于外部环境,免疫防御机制尤为复杂,排斥反应强度显著高于肾脏、心脏等器官。此外,肺还对缺血再灌注损伤高度敏感,并面临更高的感染风险。潘登科认为,此次观察到的并发症符合科学预期,为理解相关生物学机制提供了宝贵依据。
全球器官短缺一直是临床医学的重大挑战。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仅有不到10%的移植需求能得到满足。在中国,每年约30万需器官移植的患者中,仅约1万人可获得手术机会。
近年来,异种移植进展显著加速。自2022年起,美国与中国相继开展猪心脏、猪肾脏及猪肝脏的人体移植尝试。今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成功将基因编辑猪肝移植给脑死亡患者;3月,该院又完成一例猪肾移植手术,患者至今存活已超过170天。
潘登科表示,尽管猪肺移植临床应用仍面临巨大挑战,需进一步优化基因编辑策略与免疫抑制方案,但此次实验为推动异种移植向前迈进提供了关键支撑。
实习记者: 胡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