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卖员盼补偿与保险措施...

中国外卖员盼补偿与保险措施

16507

(09.07.2025,新加坡)据国外媒体报道,中国正遭遇异常高温气候,在烈日底下奔波的外卖员依法应获得“ 高温津贴” ,但当前各地与各平台执行参差不一,其中众包外卖员缺乏保障、平台常以实物代替现金, 甚至可能连替代品也没有,若他们在此高温下中暑倒下,鲜少有安全网托底。

媒体近日在北京采访了一群外卖员,据反馈,他们在当前高温天气中四处奔走送餐,但从未收到过高温补贴,有些甚至没听过这项政策。“众包”指的是通过平台接单、完成配送任务的外卖员或快递员,他们是自由职业者,而不是固定的雇佣员工。

“我从没听说过因为高温工作还有公司福利,” 一名外卖员说。他骑电动车奔忙了五年,每天工作10个小时。因担心雇主报复,他拒绝透露全名。他的情况并非他独有,大多数外卖员都是如此。

中国正遭遇异常高温气候,许多在烈日底下奔波的外卖员希望能有补偿与保险措施(图源:网络)

像中国两亿所谓灵活就业者一样,外卖员依法有资格领取 “高温津贴”, 即在极端高温条件下连续工作数小时的工人应获得的额外补贴。当气温超过35摄氏度,每人每月至少应获得180元人民币(约35新元)。北京气温这段时间已超过这一门槛,逼近40度。但许多外卖员连一分贴补也没见到。

当太阳将北京等城市变成烤箱时,外卖需求激增。气温越高,订单越多。对于像阿里巴巴旗下的饿了么、以及美团和京东这样的中国大型外卖平台来说,逻辑很简单:外卖员以汗水换来如潮订单。

这些企业表示他们确实有在支持外卖员。京东称已为全职外卖员提供高温津贴,但未提供具体细节。美团表示从本月起已采取包括 “防暑保险” 在内的多项措施。饿了么未回应彭博社采访请求,但此前曾为外卖员发放 “夏季降温物资” 如矿泉水和遮阳帽等。

订单暴增意味着外卖员每小时可能多赚一元人民币,这甚至不够买一瓶冰水。只有愿意遵照法规的公司才会发放高温津贴,而在经济放缓导致许多人进入零工经济的当下,就业竞争激烈,几乎没人愿意为更好的福利去讨价还价。

2024年是中国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前三年也都入列1960年代以来最高温年份前五名。据《柳叶刀》统计,与1986至2005年相比,中国每年因热浪导致的死亡人数几乎翻倍,仅2023年就有超过3.7万人死于高温,这是目前最新的完整年度数据。《柳叶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医学期刊之一,刊于荷兰。

一项去年发表的研究分析了1200名外卖员和58万笔订单后发现,在热浪期间,外卖员每小时订单量增加9%,工作时间延长6%,但每小时仅多赚1元,部分原因是货多送抵时间延误,罚款增加了。

与此同时,他们为治疗中暑及加重的健康问题如心肺疾病自掏腰包的费用在夏季高峰期平均超过500元。

“多数外卖员只有在生病住院却没有医保时,才意识到健康成本的严重性。” 该研究的合著者、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教授卢峰(Susan Feng Lu)说。 “消费者享受室内清凉,但健康风险却全压在零工工人身上。”

这个“人命成本”越来越难被忽视。据中国劳动力趋势平台laodongqushi.com分析,过去三年里,至少有51名工人死于中暑。但实际数字可能远高于此,部分原因是要认定为热死相当困难。

根据中国法律,室外作业在气温超过37度时应限制在6小时以内,达到40度时应暂停作业。但法律执行范围主要限于正式用工,零工则处于法律盲区。

和全球其他国家的网约车和外卖平台一样,中国的零工平台宣传自己的岗位“灵活”、“自主”、“赋能”。但批评者指出,这种所谓的“自由”不过是“被排除”的代名词,没有福利,也几乎没有劳动保护。研究显示,中国近一半靠平台劳动的人没有任何社会保险。

在立法者的批评下,一些平台开始添加一些福利。美团曾承诺从今年第二季度起 “逐步为全职和稳定兼职外卖员缴纳社保”,并表示设立了“高温关怀基金”,对符合条件的订单附送外卖员额外配送费。京东则表示已开始为全职外卖员提供额外支持,并 “致力于保障外卖员在高温天气期间的福祉”。

但一些人认为这些措施仍远远不够。“中国工人付出和得到的不成正比,”著名劳工维权人士韩东方说,“如果他们获得公平报酬,就能更好地在高温下照顾自己。”

尽管中国人民大会即立法院曾提出扩大零工保护的建议,地方政府也每年夏天高调宣传保障健康的举措,但实际变化甚微。

一场严重的高温热浪正在袭击中国东部,河南和山东两省28个地区发布最高级别的高温预警,敦促各高校采取紧急措施保护师生。极端高温还使全国用电需求达到创纪录的14.7亿千瓦,空调使用量激增。

7月6日早上,青岛大学浮山校区一名宿舍管理员被发现昏迷在值班室内。尽管紧急救援人员赶到现场,但他最终被宣布死亡。根据媒体和学生的说法,死因很可能是中暑,因为值班室内没有空调。多名目击者表示,宿舍整个区域没有空调,只有一台风扇,而当时青岛正值热浪天气,气温接近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