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新加坡)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正通过前所未有的投资力度,加速推动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力图在关键技术上实现自给自足。这一战略举措不仅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预计会对欧洲和美国的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对半导体产业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最新设立的中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俗称大基金)三期股份公司,注册资本高达3440亿元人民币(约641亿新元),这一投资规模远超前两期,显示出中国政府对于推动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决心。
受此利好消息的提振,中国主要芯片股的股价应声上涨,其中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等企业的股价涨幅显著。大基金的成立和运作,预计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晶圆制造产能的增长,加速国内半导体产业的成熟和竞争力提升。
然而,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欧盟的担忧。欧盟委员会指出,随着中国政府加大对本国半导体产业的扶持,欧洲和日本的芯片制造商可能面临市场份额缩水的风险。
特别是对于荷兰的恩智浦半导体公司、德国的英飞凌科技公司以及日本的瑞萨电子等企业,由于它们生产的微控制器(MCU)和其他芯片在汽车、工业应用和消费电子产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尤其受到冲击。
欧盟官员担忧,中国市场的歧视性标准和非关税壁垒有利于本国芯片公司的成长,而欧洲和日本供应商则处于不利地位。
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同样保持警惕。美国财政部最近发布了限制美国个人和企业投资中国半导体、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企业的最新草案。这份草案是为了落实美国总统拜登去年8月签署的禁止投资中国某些敏感技术的行政令,其中新规特别关注那些对下一代军事、情报、监控或网络能力至关重要的技术,明确禁止美国投资者向可能用于军事用途的AI系统提供资金,同时也包括通过特定计算能力进行训练的系统。
为了降低对进口芯片的依赖,中国政府已要求比亚迪、吉利等中国电动车制造商增加采购并使用本国汽车芯片。
此外,美国对中国出售高端芯片的限制措施,促使中国显著增加了对国内产能的投资,专注于不受美国限制的传统芯片。电动车和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快速增长,进一步推动了这些非尖端芯片的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欧盟委员会也在评估欧洲企业使用中国成熟芯片或低端芯片的广泛程度。实际上,最新分析发现,华盛顿对中国芯片制造商可能向全球市场倾销大量产品的担忧“不太可能”实现。
根据荷兰阿斯麦的数据显示,至少到2030年,中国对半导体的需求都保持在一个极高的水平,任何额外产能都将被国内市场吸收。即使出现供应过剩,中国国内芯片制造商也可能会在激烈的价格战下被迫削减产能。
半导体产业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其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利益,更关系到全球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未来发展中,中国的大规模投资和政策支持无疑将对产业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欧盟和美国的反应表明,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崛起持有复杂的看法。一方面,中国的快速发展为全球半导体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对市场竞争和国家安全的担忧。
未来,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各方如何在这一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路径,将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