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9.10,新加坡)印尼政府的百万乳牛进口计划陷入困境,引发各界关注。为实现牛奶自给自足并满足国内免费营养餐计划(MBG)的庞大需求,印尼计划在2025 – 2029年间进口100万头奶牛。然而,截至目前,进口进度远低于预期,政府因此向相关企业施压,要求加快推进。
印尼乳制品市场长期依赖进口,国内牛奶产量严重不足。根据印尼农业部数据,2024年国内牛奶产量仅63.7万吨,而市场需求却高达470万吨 ,自给率不足16%。总统普拉博沃推出的MBG计划,旨在为全国8300万儿童及孕妇每日提供200毫升鲜牛奶,这使得本就紧张的牛奶供应缺口进一步扩大。
按照计划,到2029年全国牛奶需求量预计将达到850万吨,其中360万吨用于MBG计划 。为填补缺口,印尼政府制定了宏伟的进口计划,期望通过引入高产奶牛,逐步实现牛奶的自给自足。

最初的规划中,2025年需率先从澳州、巴西等国进口20万头怀孕母牛 ,后续逐年增加进口量。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据内部消息透露,截至目前2025年的进口量可能不足预期的一半。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全球范围内奶牛供应市场不稳定,部分出口国受疫病、气候等因素影响,奶牛出栏量减少,无法满足印尼的订单需求。
其次,进口过程中的检疫、运输等环节也面临诸多挑战。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奶牛需要经过严格的检疫程序,运输时间长,成本高,且在运输过程中奶牛的健康状况难以保证,导致一些企业对进口持谨慎态度。
面对进口计划的停滞,印尼政府开始向参与计划的46家国内外企业施压。政府通过缩短审批周期、提供土地租赁优惠等政策支持,要求企业加快进口速度,否则将面临政策上的限制。
一些企业抱怨,政府虽然给予了一定支持,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诸多繁琐的手续和不确定性。比如,在土地租赁方面,与地方政府的协调过程复杂,导致养殖场建设进度缓慢,即便进口了奶牛也无处安置。
此外,该计划还面临着国内传统牧场主的反对。爪哇岛等地的传统牧场主认为,大规模进口奶牛会冲击本土乳业市场,导致他们的生计受到影响。2024年已发生17起破坏进口牛隔离设施事件,抗议工业化养殖对小农户的冲击。这种社会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进口计划的推进。
蒙牛、伊利等中国企业已签约在西爪哇建设日处理500吨鲜奶的加工厂 ,但由于奶牛进口不足,工厂的奶源供应面临挑战。按照规划,加工厂投产后需要稳定的奶源供应,如今进口计划受阻,可能导致工厂建成后面临无奶可加工的尴尬局面。
印尼政府的百万乳牛进口计划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民生改善,如今进度滞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未来,如何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平衡各方利益,解决进口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将是印尼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
实习记者:谭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