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国际劳动节,一个属于所有劳动者的节日。这个节日起源于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35万人走上街头,发起大罢工,争取八小时工作制。三年后,第二国际在巴黎通过决议,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向全世界宣告:劳动者应当拥有尊严,应当享有自由与体面的生活。百多年过去,这个节日依然提醒我们:劳动,究竟意味着什么?
当今的我们,在“勤奋”与“疲惫”之间奔波,也在默默期待一个无需“那么辛苦”的明天。于是,在人工智能滚滚来袭后,取代人力、重构行业接踵而至,我们开始思考:劳动是否还应像从前那样,构成我们生活的主轴?它是否仍是我们身份与价值的来源?

回顾十九世纪的工业时代,资本扩张如潮,机器轰鸣不息,而工人被困于流水线,重复着枯燥的动作,失去了对劳动成果的控制。那个年代,充满汗水的劳动价值,创造了巨额的剩余价值,也就是资本家的利润。劳动成了逐利机器的燃料——资本家越贪婪,工人就必须越拼命。
劳动正在被“边缘化“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又面临另一场“劳动价值”的重构。科技广告中充斥着令人心动的画面:技术将解放人类,我们将拥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追求兴趣、享受生活。但现实是,互联网颠覆了商业模式,机器取代人力的速度远超预期,算法重构社会的分工结构,而我们并未因此赢得更多闲暇。相反,在“人机效率赛跑”中,越来越多的人正疲于奔命地寻找工作机会。劳动不再是被压榨,而是被“边缘化”。
更令人不安的是,劳动岗位本身也在消失。无人车、智能客服、自动仓储、AI写作……机器开始侵入白领与蓝领之间的所有缝隙。在某些行业,年轻人刚入行,就已被“自动化终点”的阴影笼罩。未来会是“无工可做”的社会吗?如果劳动不再是多数人获取收入的方式,那收入与价值如何分配?
有人主张“全民基本收入”将是答案,也有人认为“AI税”可调节贫富,但这些设想仍悬而未决。更重要的是:没有劳动,人将如何获得社会认同?学校要教什么?孩子要学什么?人在社会中靠什么被需要、被看见、被尊重?
劳动不仅是谋生手段,它维系着社会结构的稳定。没有劳动参与,人与人的联系就会断裂,社会共识将变得脆弱。更有研究指出,长期失业会带来心理创伤、成瘾、暴力倾向上升。这不是因为人“缺钱”,而是因为人“被遗忘”。人之为人,正在于其被世界需要、被他人承认,而劳动正是这种关系的基本路径。
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劳动也有可能是精神的支点。它为日常赋予结构,为情绪赋予出口,为自我提供镜像。一个认真完成的小事,往往比一个大计划来得更有成就感。在这个越来越数字化、碎片化的社会里,劳动带来的专注与回馈,是个体对“存在”的再确认。
劳动不一定是辛苦,不一定是收入,也不一定是“岗位”。它可以是创意性的表达,也可以是照护他人的奉献,更可以是自我建设的过程。未来的劳动,或许不再局限于公司与职位,而更接近于“贡献”与“连接”的广义活动。
劳动支撑信任和感情的传递
在科技尚无法替代的看护领域,劳动正焕发出新的温度。一位照顾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护工说:“机器不会在深夜握住颤抖的手。”这种看似平凡的工作,正是支撑我们彼此信任与情感传递的最后堡垒。
我们还看到另一种劳动形式在崛起:创意劳动。在算法尚未触及的领域——文学、绘画、音乐、哲思,人的存在感以不可编程的方式被重新确证。或许,未来的劳动,是心灵与思想的劳动。
人工智能的兴起,也让我们重新定义“不可替代”的领域。算法擅长计算、整合、预测,但情感关怀、道德判断、临场沟通、审美创造,依然属于人类。我们要在“机器做什么”和“人该做什么”之间,重建边界,重申尊严。
在不同国家的探索中,劳动价值被赋予不同形式的回响。北欧社会通过完善福利制度缓冲就业风险,同时强化个人参与感与社会责任感。美国则鼓励个体创业精神,希望用创新拓展劳动边界。而亚洲国家中,劳动伦理常与集体主义、家庭责任深度绑定,科技的介入在释放时间的同时,也挑战着“辛苦等于价值”的传统观念。
从制度视角看,我们需要为未来的劳动世界设计全新架构。例如“平台经济”下的零工劳动,面临权利不明、保护缺失、社会保障断裂等问题。是否需要为这些“数字劳工”制定劳动合同?AI公司是否应缴纳“替代税”?这些都是必须面对的政策议题。
教育也应重构。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不能只培养“岗位适应力”,更要培养“价值创造力”。如何让孩子理解劳动不仅是“做事”,更是“做人”?这将是未来教育最深刻的命题之一。
劳动成为“选择性的能力”
今天,我们处于一个技术加速、逻辑重构的时代。劳动的形式在变,内容在变,场域在变,但人对生活意义的渴望从未改变。就像劳动时为了生活,而生活不是为了劳动。在智能时代,我们的劳动该向何处去?我们的价值,又从何而来?
劳动的边界在模糊,但人的意义不该消失。无论未来的工作如何演化,那些用双手与头脑留下的痕迹,依然是我们存在的最好注解。劳动,是人类参与世界、创造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更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名字与记忆的方式。
哪怕是科技顶端的埃隆·马斯克,也从未逃离劳动。他日复一日审核产品、推进研发,甚至亲自写代码。他曾坦言:“让我停止工作,那比死还难受。”这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创造”和“改写世界结构”——这正是劳动的更高境界。
在未来,劳动也许会成为一种“选择性的能力”,只有那些拥有技能、教育与资源的人,才能在智能社会中找到被需要的机会。而更多人,则可能被边缘化在算法之外,失去参与感。这提醒我们,劳动不仅要以技术为支撑,也必须以公平为前提。科技不能只为效率服务,它更应当成为实现“机会平等”的工具。这是未来社会的挑战,也是现代制度与伦理必须共同回应的问题。
劳动的未来,不止是产业结构的问题,更是文明结构的命题。我们如何定义“有价值的劳动”?谁来决定“值得付费的服务”?这些决定了下一代人如何理解世界,也塑造了我们如何对待彼此。唯有在科技、制度与文化之间,找到一个更具包容性的交汇点,我们才能真正迎来一个由智能推动、而非由智能主宰的新时代。
当我们还拥有劳动的能力,请珍惜它;当我们渐渐失去劳动的机会,愿我们仍保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坚持信念的力量,以及继续选择热爱的自由。
工作着,是美丽的。因为其中,蕴藏着人类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