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6,新加披)缅甸中部3 月 28 日发生的惨烈大地震,造成人命财产损失之严重叫人扼腕,但统领缅甸这片心脏地带、由军人组成的国家管理委员会不只完全依赖国际援助,本身几乎不掏分文,而且至今没有宣布任何灾后重建计划,更没有出现经济改革的苗头。
“ 除非国家管理委员会重新思考缅甸的经济政策,否则地震将带来贫困和通货膨胀加剧,出口和生产能力下降,其影响可能持续数年,后患无穷,”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访问学者毕星格 (Jared Bissinger) 撰文呼吁。国家管理委员会是缅甸中央政府的代称。
缅甸地震大范围破坏曼德勒与实皆地区以及首都内比都联邦特区。截至4月中旬,确认的死亡人数为3,649,受伤人数5,018。地震摧毁了实皆和曼德勒1,850座建筑物,另有2,250座受损。由于这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地方不受政府控制, 灾情被地方政权掩盖,因此统计并不全面。

根据英国广播公司,截至去年年底,缅甸政府只有效控制全国面积的21%,各类反叛组织控制了52%,其余属争持未决。 政府主要是控制内比都、曼德勒和仰光部分城区,这些属缅甸心脏地带。国家管理委员是在2021年2月成立,当时军人推翻了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党政府,并推选军队总司令敏昂莱为委员会主席。
国家管理委员会执政后恢复了过去军事政权时期的强权控制。例如,在2023年,其强制出口商必须通过缅甸中央银行兑换外汇,并设定与市场行情不符的官方汇率,这一政策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不稳定。鉴于外汇储备有限,委员会也强调农业自给自足,推动国内生产粮食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
在委员会的折腾下,缅元迅速贬值,在黑市上兑美元的汇率跌至7,500创下新低,导致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家庭购买力下降。震前缅甸的经济规模已比2019年萎缩了10%。此外,委员会强调经济依赖天然资源,将重点放在资源开采上,包括挖掘宝石和随意伐木, 被批评为了延续政权而忽视可持续发展。
毕星格指出,地震将使缅甸经济雪上加霜,除人命伤亡,财产和基础设施的毁坏对经济带来更沉重的打击。这名专门研究缅甸的学者补充说,曼德勒是缅甸的经济中心,是该国上中部地区供应链的枢纽,拥有众多工业园区和物流中心,初步估算,那里就有数十家企业因地震受损。
道路、桥梁、电信和电力遭破坏也非指日可修复,一座连接实皆与曼德勒的历史悠久桥梁被毁,这阻断了曼德勒通往附近河港的通道,严重扰乱了重要供应链,尤其是农业的。曼德勒干旱少雨,是豆类、油料作物和谷物的主要种植区,许多作物将在5月播种,物流中断导致农民得到不到原材料,又或者原材料价格上升,这将伤害本已贫困的农民。
此外, 首都内比都的灾情可能令政府服务迟滞或瘫痪。据报道,政府办公楼和公务员宿舍严重受损,许多公务人员伤亡,许多公共服务因而停顿。加上政府对经济本已高度集中的控制, 其运作将更为低效,比如审批贸易许可将迁延更久。
地震后宏观经济也越趋暗淡,缅甸贫困人口会增加和收入减少,国家出口也可能下降,这将使缅甸的外汇储备更紧绌,造成汇率压力,政府因此可能遏制外汇流失,并另寻外汇来源。
毕星格预见,尽管经济会下行,灾后重建的主要成本仍由缅甸人民承担。震区的保险覆盖率极低,得到的保险赔付将十分有限,但政府本身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重建工作。早在地震前,世界银行就宣称缅甸财政赤字已达GDP的5.4%,缴税的企业比例已从2021 年政变前的约40%降至2024年的21%。此外,税收收入增长缓慢,2024年为9.4万亿缅元 (44.8 亿美元),仅比2021年的8.6万亿略增,尽管物价已上涨三倍。未来一段时间内,受灾地区的财政收入很可能进一步下降。
在借贷方面,政府也可能黔驴技穷。政变以来,其借款来源主要是国内,特别是中央银行。然而,缅甸的银行、企业和民众出于多种原因,可能不愿购买政府债。目前,国债利率维持在7.5%至8%之间,远低于30%至35%的通胀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几乎无力为重建工作在国内融资。
另一方面,国际援助可能不足以应对缅甸如此大规模的重建。目前国际援助仍在陆续抵达,但数目远不及2023年土耳其-叙利亚地震所得的70亿欧元 (约99 亿新元)。由于许多国际捐助者自缅甸政变后不再与其政府合作,国际贷款预计有限。人们担心缅甸政府的多重汇率制度将削弱援助效果,并只为其本身谋利。震前援助机构因该汇率制度损失了约10% 的资金。另一个迫切问题是援助无法抵达非政府控制区。更令人担忧的是,缅甸政府可能会将援助金挪作他用。
在缅甸2024-2025财年最初的十个月中,缅甸共吸引了约6.56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其中新加坡、中国和泰国是主要投资国。新加坡以4 亿多美元位居首位,重点投资于城市发展、房地产、交通和制造业等领域。然而,新加坡本财年的投资额明显低于2022-2023财年的11.58亿美元。
缅甸最大问题在于政府的经济举措已打击投资者的信心。由于贸易许可审批延宕、价格操控以及多重汇率等动作,缅甸已不再像五年前那样能激励生产性投资,许多已缴纳资本的企业看来难以生存。一切迹象表明,此次地震可能在缅中地区留下长期伤疤:经济活力减弱和贫困顽固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