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成辉:感恩李光耀,感恩新...

魏成辉:感恩李光耀,感恩新加坡

17839

庆祝新加坡建国48年的国庆大典才刚刚过去,但有一些情景却不会随着国庆的结束而消失。当8月9日的国庆庆典正式开始前,国会议员、内阁部长等大会嘉宾陆续进场就座之后,建国总理李光耀以及第二任总理、现为荣誉资政的吴作栋出现了。全体观众立即站起以示敬意,纷纷摇动手上的小国旗,欢呼声和掌声四起,民众的激动之情将现场的欢乐气氛推到高点。

文:郑英豪

多年以来,李光耀在国庆庆典的身影,已经成为现场最引人注目的焦点。现年90高龄的他,已经是这个庆典的象征。他肯定是现场中年龄最大的长者。同时,他也肯定是出席国庆庆典次数最多的观众。新加坡建国48年来,他从未在这个典礼中缺席,这已创下了一个难以打破的纪录。

当《时代财智》采访第一家食品厂(Tee Yih Jia Food Manufacturing)执行主席魏成辉(Sam Goi Seng Hui)时,正是新加坡国庆日之后的第二个工作天,国庆大检阅壮观的场面依然历历在目。一打开话匣子,话题很自然就落到国庆大典。魏成辉注意到,李光耀每年都风雨不改的出席这个典礼,而且总是坚持到典礼结束,今年也不例外。正因如此,他被摄影队所捕捉的每一个镜头,都令人注目,也令人感动。

看着李光耀日渐衰老,心疼不已

现年64岁的魏成辉说:“没有李光耀,根本没有这个国庆庆典。现在看着他一天天老去,我感到非常心疼。”

六岁时随着母亲从中国福建省福清市到新加坡同父亲团圆,魏成辉见证了新加坡从港口小城发展成世界级现代化都市。回顾新加坡所走过的道路,他由衷对李光耀生起崇高的敬意。他说:“他确实为新加坡贡献了他的一生,数十年来忧国忧民,从未间断。就凭这一点,他就应该永远受到国人的爱戴。”

经商四十多年,也在多个领域广泛投资的魏成辉深知,一方面大量吸引外资,一方面积极培养本地企业家,是将新加坡引向成功之路的重要因素之一。这让新加坡从1965年建国开始,便远远超越区域邻国。

在这方面,领导人的先知先觉至关重要。他回忆,从新加坡建国开始,李光耀就不断强调,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大量吸引外商到这里来投资,才能有效的解决就业问题,为新加坡人安居乐业奠定基础,也才有可能将新加坡这个弹丸之地变成美好的家园。而这些,都来自一个人的睿智。

他说:“他为新加坡人所做的一切,我们怎能无动于衷?也正因为他的高瞻远瞩,为企业家创造了这么优异的经商环境,我们才能够好好的做生意。同时,新加坡这个强大的国家品牌,也为我们在世界各地经商打开了方便之门,让我们这些企业家有广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确实应该对他永远感恩。”

接触过无数政治人物的魏成辉认为,只有智慧超群、眼光独到的人,才可能看得那么远,考虑得那么周详,也勇于推行与众不同的政策,最终更创造出举世惊叹的奇迹。这正是李光耀过人之处。他说:“他所推行的政策未必能够马上得到全民的赞赏,但历史会证明他是正确的。历史也会证明他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巨人。”

怀旧、感恩、常思回馈社会、维护传统价值,这些都是魏成辉少为人知、极富人情味的一面。随着他在商业上的成就越来越大,他对新加坡的感恩之情也与日俱增。

他说:“如果我没有到新加坡来,继续呆在中国的老家,现在可能是一个农夫。”

为公益事业不遗余力

从1990年开始,魏成辉便开始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公益事业。他担任乌鲁班丹(Ulu Pandan)居民咨询委员会多年,为民众解决不少问题。在1997年,他为这个社区筹集了400多万元,作为筹建新民众联络所的基金。

在2003年,他捐献了100万元给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以资助公共服务人员的人才培训。作为母校德明政府中学的顾问委员会主席,他为学校筹集了超过150万元的资金,其中三分之一的资金来自他个人。在2012年,他捐赠50万元给李光耀双语基金,用于提高学前教育机构教导双语的能力。而作为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校董,他也积极参与筹集基金的工作。据了解,董事局所设定的9000万元筹款目标,至今已经完成。

当然,这些都只是其公益事业的一部分。过去五年来,他每年都捐出两百到三百万元的善款给不同的团体。他的付出,使他先后获得了总统所颁授的公共服务奖章(PBM)和公共服务星章(BBM)。在2005年和2011年,他也先后获得本地两份杂志给予的“慈善事业领导者”和“念旧的慈善家”的称誉。

从平凡中起步的魏成辉认为,公益事业必须发出内心,而且也不是以金钱作为标准。虽然多年来他已参与许多公益活动,但他承诺,未来他会在回馈社会方面更加努力,也拨出更多的时间,因为“取之社会,用之社会”正是他的本怀。

他从食品业起家,而且从入行开始,就着眼于食品的口感、美味、生产效率;此外,他更致力于追求最高的食品安全标准。在1989年,第一家的春卷皮在国际极具权威的世界食品品质评鉴大会(Monde Selection)上,获得了优质食品金奖。

近年,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曝光。魏成辉于2004年投资的福建名味食品有限公司,却成功的取得了国际食品安全管理认证(HACCP),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所颁发的ISO9002认证。

在2008年,第一家取得了“新加坡美食品牌大使”的荣誉,旗下的产品都获准贴上“美味新加坡”(Tasty Singapore)的标签,向世界展示其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的崇高标准。在2009年,第一家和福建名味食品都双双获得了由英国零售协会(British Retail Consortium)鉴定部门所颁发的最高级“全球食品安全标准”认证。

春卷皮成就了他

从制造春卷皮开始,投资领域逐渐发展到多种冷冻食品、咖啡、香醋、高科技、医疗保健、房地产的第一家集团,在公司简介《第一家的故事》的卷首,只印着“薄薄一片,席卷全球”八个字。虽然只有八个简单的汉字,但这已足以概括一切。这片薄薄的春卷皮,便是魏成辉整个商业版图的源头。他从这片春卷皮开始,以新加坡作为基点,逐渐走向世界。今天,他的集团业务已经远远超越食品制造。不过,一片不起眼的春卷皮,依然让他感到非常自豪。

魏成辉的故事,必须从1969年开始。当时他20岁,在父亲的小店打杂工,而且婚后不久的他还需要担负养家糊口的责任。于是,他向父亲借了1万元,同朋友合伙开设一家机械维修店。十个月后,这家小店因为找不到客户而关门。

可是他毫不气馁,再度筹集资金创业。除了经营机械与电器维修店之外,他还接下造船厂的维修工程。他的生意进展顺利,在高峰期曾经拥有400名员工。

1977年是他生命的转折点。这年,他买下第一家食品厂的股权,全面掌控这家制造春卷皮的小作坊。他当时便认为,新加坡市场有限,如果要将生意做大做强,成为声誉卓著的企业,只有发展海外市场一途。也只有这样,才可能满足他的雄心。但是,要将春卷皮销到海外,凭着他那家只有23名员工、生产作业仍停留在半机械化的小作坊,根本毫无可能。

于是,他拿出他对机械的丰富知识,自己设计自动化机器。经过两年的研究,终于成功的将春卷皮生产作业带向全面机械化,一举将春卷皮的每日产量从原来的3200张提高到80万张,这项技术不仅大幅节省劳动开支,也压低了生产成本。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冷冻春卷皮在不含防腐剂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鲜五年,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改进生产作业成功之后,他便率先将产品推销到澳洲市场,之后再推广到欧洲和美国。他也先后到马来西亚、美国和中国设厂,使第一家成为全球最大的春卷皮制造商。目前,他的工厂每天能生产3500万张春卷皮。第一家的冷冻食品种类也不断增加,先后列入集团产品名单的还有印度煎饼、港式点心、咖喱角、拉面、粘饭团、汤圆等。集团产品有九成销售到50个国家,包括中东和南非。

从春卷皮发展到其他食品,魏成辉的初衷是想让产品多元化,而有些产品的开发却纯属偶然。例如,生产印度煎饼便是因为偶然的机缘。一场大雨,破坏了他和几个好友打高尔夫球的计划,推使他们到一家著名的印度煎饼店用餐。座中的远东机构总裁黄志达忽发奇想,建议他生产速冻的印度煎饼。他得到了这个灵感,经过几个月的研发,终于在1999年推出健康而又保持传统美味的印度煎饼。

中国房产回报占八成个人财富

今天,魏成辉的商业版图已远远超出春卷皮的范围,先后在本地的咖啡制造商、餐饮集团、科技企业和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投入资金,投资回报极为可观。他在中国房地产业的投资回报,更占了他个人财富的八成。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一个简单的人,从春卷皮这种不起眼的生意做起。但今天我的生意已经多元化。”

他在1979年便到中国寻找商机。他当时意识到,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蓬勃发展,必然会促使中国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需求大增。于是他开始在中国的扬州、天津、南通等城市购买土地,并先后成立了几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而事实证明,他的判断和进场时机都非常准确。

至今,他的公司已经在扬州开发了三个住宅项目,也在南通大手笔投资高档住宅项目。这些,都为他个人和集团取得巨大的盈利。2009年9月,他旗下的骏和置业推出扬州第一期项目时,接近300个单位在短短一天内就被抢购一空。这些每套80平方米的单位,售价50万元人民币,比邻近的住宅售价高出30%。

对于魏成辉来说,2011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当年,他以坐拥12亿美元(约15亿新元)资产,入座《福布斯》新加坡40富豪榜第12位。次年,他又以17亿美元(约20亿新元)的资产名列第14位。

同样名列福布斯富豪榜,在澳洲经营酒店业的史丹福置地(Stamford Land)董事长欧石吉(Ow Chio Kiat)则说:“Sam(指魏成辉)证明了,只要有动力、有激情和有决心,任何事都是可能的。他是个积极能干的人。”

魏成辉不只在经营食品业和从事房地产开发有独到之处,而且、也是一个投资能手,在股市中素以点石成金的著称。他的投资买卖,总是吸引不少跟风者。他买进股票的消息一经媒体报道,一般上都会引起一阵旋风。由于散户汹涌进场,经常都在消息公布的一两天内将股价推高至少三、四十个百分点,甚至翻倍。有人称之为“魏成辉效应”。

虽然魏成辉的投资动向备受市场关注,但他并不希望股民将他视为指标,因为一旦股民在跟风后失利,会给他带来压力。但是也正因为他知道会有许多股民以他作为指引,所以他的买卖行为也变得更为谨慎。他说:“我是人,不是神,请不要盲目的跟在我后面。”

事实上,魏成辉认为自己是一个中长线的价值投资者,而不是短线的投机者。他所选择的投资对象,都是一些股价超廉、业务展望不俗的股票,这让他将投资风险压低,增加了盈利的概率。而这也就是巴菲特的投资原则。

他强调,投资者不应以投机心态或短线的眼光来购买股票。这些通病,正是导致许多投资者无法用理性去分析股票,最后无法取胜的主要原因。

魏成辉头上拥有名人的光环,外界也在关心他如何传承企业财富。从2006年开始,他已经将他的一些业务分别交给三个子女。虽然自己仍然是集团的执行主席,但许多日常营运事务已经由子女接手,这让他有更多时间开发新的业务和参与公益事业。

他的次女魏兰玲已经被委任为集团的执行董事,而两个儿子则分别负责食品业务和房地产开发业务。他们都已经在集团工作了十年,但他们并无任何特权,同一般员工没有两样,都必须接受工作评估。

未来考虑上市

多年来,第一家集团是否有上市计划以及何时上市,始终是市场关注的话题。魏成辉在今年初便表明,在未来几年内,他准备买入至少10家私营食品公司,以壮大第一家集团的实力,之后才考虑上市。收购食品公司的地点,包括中国和亚细安地区。

在魏成辉身上,可以找到许多成功商人的良好素质。他努力不懈,行动快速,嗅觉灵敏,充满创意,而且不怕尝试新鲜事物,勇于承担可预计的风险。他每天早起,运动一个小时后,便开始一天的工作。他精力充沛,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许多事都亲力亲为。他将工作视为他快乐的泉源。

他也秉持凡事精益求精,不断改进的精神。他的名言是:“以今日改良昨日,以明日改良今日。”在1980年,当时担任总理的李光耀开始鼓励本地企业到海外开拓市场时,第一家集团便已经先人一步,以快速的步伐迈向国际,从澳洲发展到欧洲市场,之后又发展到美国和亚太地区。与此同时,他也看到了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的中国,很适合发展一些机械无法取代的生产作业。当许多本地商家都将到中国投资视为畏途时,他便已开始在中国大展拳脚,至今硕果累累。

他强调:“事情不怕小,只怕做得好!认真做人,认真做事,是我成功的秘诀之一。无论做什么事,每时每刻都朝着争取第一的目标努力,这也是第一家集团成功的秘诀。”

魏成辉简介

魏成辉(Sam Goi Seng Hui),1949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福清市三山镇鳌头村。六岁时,他随同母亲从福清乡下到新加坡,之后便在新加坡成长和受教育。

魏成辉在20岁就开始创业,但是首次以投资失败而告终。1977年,他投资第一家食品厂,并将这家企业的生产线带向自动化,为全球首创,这为他日后的成功奠下巩固的基础,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春卷皮制造商。他陆续开发多种冷冻食品,打破了食品业的许多禁忌。目前,第一家的冷冻食品种类以各种不同的品牌出现在市场上,这包括旗舰品牌第一家,以及Spring Home、Master Chef、家乐宝(Happy Belly)等。

在稳定食品业务后,他再进而投资到其他领域,包括饮料、医疗、高科技等。他在1979年便到中国寻找商机,从1985年起便开始进行投资。当时中国的市场改革才刚刚开展,能够看到中国发展前景的商家其实不多。从2003年开始,他更走进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结果取得巨大的投资回报,远远超越他的主业。

魏成辉追求卓越,他个人和他的企业多年来得奖无数。最令他感到自豪的是,他在1986年从当时的总理李光耀手中接过“全国生产力奖”,他的公司也成为首家获得这个奖项的中小型企业。同年,他又获得了“商业时报及DHL国际企业奖”,颁奖者是当时担任贸工部政务部长的李显龙。

2011年,魏成辉首度以12亿美元的资产,列入《福布斯》新加坡40富豪榜,排在第12位。他的商业哲学是,不断增进自己,想方设法做大做强。他说:“生意做小赚多,赚不多!生意做大赚少,赚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