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忽视人工智能对气候有...

东南亚忽视人工智能对气候有益亦有害

16420

(27.5.2025,新加坡) 东南亚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AI)竞赛中一颗耀眼新星,预计今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9亿美元 (120亿新元),年增长率超过27%。这一增长趋势再接再厉,东南亚去年吸引了超过300亿美元的AI相关投资,其中最大宗为基础设施建设和研发。

AI的功用广泛而又精准,对环境保护能提供极大帮助,比如预测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有助防患于未然。 然而,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本星期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东南亚不应将AI视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万能药,必须知道AI本身也在加剧气候变化,是一把双刃剑。

AI对于全球气候是把双刃剑(图源:网络)

文章作者阿丽达蒂 (Indira Zahra Aridati)先是列举在东南亚近期最大的AI 投资,包括苹果在新加坡投资2500万美元扩建其园区;谷歌在马来西亚投资20亿美元,建设该国首个数据中心和Google Cloud区域中心;微软在印尼投资17亿美元,提升该国的云计算和AI基础设施;以及英伟达宣布在越南设立研发中心。

如果这些项目全部落地,AI预计将在2030年之前占东南亚地区GDP 10%至18%,即额外增加经济收益约1万亿美元。

在东南亚,AI的潜力不仅限于经济,仅今年前五个月,借助 AI的演算力,东盟灾害信息网络 (ADInet)就预警了近700次自然灾害。ADInet是一个泛东盟资讯集合平台,总部设在雅加达,旨在提供有关东南亚地区灾害的可靠实时信息。

在菲律宾,AI驱动的天气预报系统的分辨率比以往高10倍,能精确预测小至社区的天气状态;在泰国,AI Nowcast系统能够提前三小时预测曼谷的降雨情况,帮助做好防洪准备;在印尼,AI被用于监测雅加达的空气质量,改善城市环境。

然而,AI在气候上也是双刃剑。文章指出,发动AI的数据中心能耗巨大,能源不只耗在存储、处理和传输数据上,还耗在持续供电以冷却设施。国际能源署估计,数据中心和数据传输网络分别占全球能源消耗的1%至1.5%,在与能源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上于2022 年占比1%。

谷歌2024年的环境报告也强调,与2019年数据相比,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了48%,主要是由于数据中心能耗的增加。目前,东南亚仅有一所谷歌数据中心位于新加坡,另有两个正在建设中,分别位于马来西亚和泰国。

除了谷歌的数据中心,该地区还拥有近500个不同规模的数据中心。尽管大多数仍处于规划或初期使用阶段,但该地区的总在线容量已接近2000兆瓦(MW),其中新加坡、印尼和马来西亚分别以1000 MW、200 MW和120 MW位居前列。

除了大量的电力消耗,这些数据中心还需要巨量的水资源冷却系统。一座100 MW的设施每天消耗约420万升水,包括清洁饮用水。数据中心激增的水电需求对环境构成了重大负担,故作者呼吁,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东南亚的资源紧缺。

其次,东南亚还面临管理电子废弃物(e-waste)的挑战。2021年,东南亚制造了约1230万吨电子废弃物。AI的快速增长预计将恶化这一问题,因为用于训练生成式AI模型的硬件,如中央处理单元、图形处理单元和服务器,由于它们短暂的使用寿命,它们越来越快速被丢弃。

这些组件预计到2030年将衍生出500万吨电子废弃物,占2022年全球电子废弃物总量6200万吨的一小部分,但这是一个日益增长的份额。如果没有适当的处置和回收方法,电子废弃物可能释放出铅和汞等有毒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风险。

作者也批评,目前大多数AI治理把焦点放在数据保护和隐私上,以及确保AI发展要公平、透明和负责任,重视AI应用上的伦理问题以及知识和文化的多样性,对环境保护轻轻带过。尽管东盟的《AI治理与伦理指南》和印尼的《国家AI战略》以及新加坡的《国家AI战略2.0》都提到了AI对环境的影响,但这些文件没有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尽管管东盟在2021年通过了《东盟经济共同体循环经济框架》,但目前十个成员国中仅有四个建立了专门的国家循环经济战略,以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目前,泰国在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上处于领先地位。

作者强调,为了确保可持续长期使用人工智能,必须正视其负面影响,并考虑其可能对气候造成的影响。如果缺乏充分的考量,AI可能成为有害的矛盾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