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9.01, 新加坡) 中国汽车制造商之间激烈的价格战正在显现出不容忽视的后果,即便是在这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比亚迪,也难以独善其身。上周五(8月29日),比亚迪公布的第二季度利润暴跌30%,是三年多来的首次下降,表明在这场残酷的市场份额争夺战中,即使是行业巨头也无法幸免。
尽管海外销量强劲,但比亚迪截至6月30日的三个月净利润为63.6亿元人民币(约11.45亿新元),未能达到分析师预期的温和增长。大规模的降价促销导致比亚迪的毛利率从2024年上半年的18.8%收缩至18%。不过,这一数字仍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超过了浙江吉利(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和奇瑞(Chery Automobile Co.)等竞争对手。
根据《彭博社》报道,比亚迪将利润下滑归咎于“行业不当行为”和“过度营销”,这颇具讽刺意味,因为比亚迪本身就是价格战的主要推动者。自2023年以来,比亚迪已主导了多轮降价,最新一轮就在今年5月份。比亚迪最近的降价行动曾促使政府警告汽车制造商停止“内卷式竞争”,称价格战可能影响供应链安全,并严重损害“中国制造”的国际声誉。
考虑到比亚迪今年在海外市场的快速扩张,其利润下滑令人震惊。该品牌已在巴西(占其国际销量的三分之一)、澳洲、新加坡和部分欧洲市场取得了重大进展。在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的海外营收(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同比增长50%,达到1354亿元人民币(约243.77亿新元)。
研究公司桑福德·伯恩斯坦(Sanford C. Bernstein)上周末发布的一份报告将毛利率收缩称为“竞争的伤痕”。分析师们指出,尽管海外销售占比提高,但利润压力依然存在。
分析师Eunice Lee写道:“促销力度的增加并未带来预期的销量增长,”并补充说更高的资本支出也对利润构成了压力。
不过,伯恩斯坦维持了对比亚迪股票的“跑赢大市”评级,但就将其目标价格从133港元下调至130港元(约21.41新元)。财报发布前,比亚迪上周五在香港收盘价为114.40港元(约18.84新元)。
除了毛利率减弱,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增速放缓也再次表明盈利能力面临压力。同时,公司的借款从去年底的286亿元人民币激增至391亿元人民币(约70.4亿新元)。
研发费用也快速增长,同比增长超过50%,这表明即使在利润收紧的情况下,公司仍在加大对创新的投入。比亚迪很可能是有意增加在电池、电动化和智能化等核心技术上的支出,作为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长期保持领先地位的战略布局。高端车型如仰望(Yangwang)和方程豹(Fangchengbao)可能拥有更高的利润空间。
公司的最新财务报表显示,比亚迪向供应商的付款速度比以前更快。8月29日的备案文件称:“报告期内,本集团的贸易应付款项和应付票据周转天数处于汽车行业的低位,并较2024年同期进一步下降。”文件并未透露具体天数。
根据《彭博社》汇编的数据,2023年比亚迪向供应商的平均付款天数为275天,远超全球行业标准。今年6月,该公司表示将遵守政府新规,在60天内向供应商付款。这一重大调整可能会影响其营运资金流出,降低其在经济下行时的灵活性。
会计咨询公司GMT Research的一份报告指出,如果没有供应链融资,比亚迪的真实净负债将接近3230亿元人民币,而其官方账面截至2024年6月底的净负债为277亿元人民币。
尽管如此,这家汽车巨头目前尚未面临严重的财务困境。随着公司从一个颠覆性的新兴企业转变为全球巨头,更平稳的增长步伐可能更具可持续性。中国汽车市场的数据显示,7月份比亚迪的平均折扣(即车辆最终售价与建议零售价之间的差额)较前一个月略有下降。
比亚迪似乎正日益将注意力转向海外市场,并指出海外市场的较高盈利能力已使其成为持续增长的关键动力。其中期报告称:“本集团一直在积极推进海外新增产能的规划和建设,为国际需求的激增做好充分准备。”
伯恩斯坦分析师Eunice Lee表示,比亚迪“有望实现100万辆的海外销量目标,高于其80万辆的指导目标”。她补充说,2025年的年度总销量(包括国内和国际出货量)预计将达到约510万辆。“比亚迪是我们行业内的首选‘跑赢大盘’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