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4,新加坡)据外媒报道, 中国治理河流湖泊等地表水污染已见成果,有望在2030年之前流入城市的河水将不再有恶臭的情况。不过, 地下水污染则难以治理,主要因为含水层埋得极深,而且含有大量工业渗漏的重金属。由于水治理成效不一,错综复杂,中国不再单纯靠防治水污染,也着重水生态保护,从而长期保障水质。
2015年,中国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了中国水质监测的发展。专报道环境课题、总部设于伦敦的媒体平台《地球对话》回溯,该计划的目标是要改善地表水、地下水和沿海水域的水质。
过去10年间,中国治理地表水污染取得了显著进展。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数据,2014年至2024年间,适合饮用、捕鱼和人类直接接触的地表水,比例从63%上升至90.4%;而最污染水体的比例则从9.2%下降至0.6%。
2016年,生态环境部及其它相关机构启动了一个在线举报平台,鼓励公众举报污染的地表水。根据数据,在随后四年中,共收到约 1.3 万份举报,其中超过八成获得官方回应。截至去年 6 月,通过公众举报、实时监测和遥感技术,共识别出 3,000 多处“劣质水体”,并已对其中 98.4%采取不同程度的对策。

一份由中国非政府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今年发布的报告显示,自2015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发布水质监测数据的监测点,数量上已增加超过六倍 —— 从不足1,000个增至6,400个。其中,有3,646个由生态环境部集中管理,监测结果每四小时更新一次。地下水和沿海监测点的数量也有所增加,进一步扩展了监测网络。
香港环保组织“中国水危机”的谭德拉(Debra Tan)指出:“凭靠技术进行实时监测,再加上政府大胆邀请公众参与并公开披露污染信息,所以赢得民众的信任,让中国庞大的人口成为监督力量,” 虽然恶臭河流得到整治,但地下水污染等其它问题仍阻碍计划不得全面实现。
该计划本设想在2020年左右,日益恶化的地下水污染能得到初步控制,水质极差的地下水比例上要降至约15%。但根据中国年度环境公报,2021年至2024年间,超过20%的地下水被评为污染严重,不宜饮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分析显示,这主要是过度开采和工业渗漏所致。此外,地下水污染信息也不够透明。中国目前有超过2万个地下水监测点,但它们只简单宣布自来水水源是否达标。
由于挑战依然严峻——除了地下水还涉及乡村水环境和新兴污染物 —— 专家告诉《地球对话》,地表水水质这一环已改善,政府的工作重心正从水污染控制转向水生态系统的恢复。
随着肉眼可见的水污染问题得到舒缓,治理重心正转向那些“隐形”的水污染。2022年,中国宣布开展一项应对新兴水污染物的行动: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以及抗生素。
环保组织深圳零废弃副主任何玲辉表示,用于识别和去除新兴污染物的技术及相关标准都是新开发的,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应重点防止这些物体在源头排放,确保它们永远不会进入环境。
去年,中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 98%,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 45%。专家表示,关注重点应转向农村地区及农业污染。 根据一份报告,中国河流和湖泊水质恶化现在主要是由化学元素磷引起的 —— 其中 99% 来自农业, 1% 来自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而且很难进一步降减。
生态环境部也表示农业污染的地点比工业和城市污染更为分散,更难检测和追踪污染源。
问题有易有难,错综复杂,中国最近探索不再单单依靠防治水污染,转而着重水生态系统管理。比如通过修复和创造河湖生态,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解决那些人类工程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自然过滤和分解污染物——本质上就是让大自然自身净化水体。
至于地下水,则可以暂时停止从严重污染的含水层抽水,让自然过程去稀释或分解污染物,从而改善水质。
自80年代以来,欧盟和美国就一直强调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并对其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欧盟《水框架指令》的目标便是恢复水体,“它们将河流视为生命之河,意在帮助河流支撑生态系统。我们的基本目标是相同的,”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 的创办人马军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