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2,新加坡))昨天,老牌影院国泰影城(Cathay Cineplexes)母公司mm2 Asia发布公告,宣布旗下影院业务启动债权人自愿清盘程序,所有剩余 4 家门店即日起停止运营。这一拥有 83 年历史的新加坡本土影院品牌正式退出市场。
根据mm2 Asia的公告显示,国泰影城已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经股东决议启动债权人自愿清盘程序。Quantuma(Singapore)的 Luke Anthony Furler 和 Tan Kim Han 被任命为联合临时清盘人,负责资产清点及债务清偿工作。与股东自愿清盘不同,此类程序适用于无力偿债的公司,需经债权人会议确认清盘人任命。
国泰影城成立于 1942 年,巅峰时期在新加坡拥有 10 家影院,市场份额接近 30%。其位于乌节路的旗舰店曾因配备东南亚首个 IMAX 影厅成为地标性建筑,是本地电影发行放映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mm2 Asia于 2017 年收购国泰影城多数股权,此后影院数量持续缩减,2022年至2025年间已关闭 6 家门店。

mm2 Asia最新财务报告显示,公司 2025 财年净亏损达 1.224 亿新元,较上一财年的 190 万新元亏损幅度扩大 64 倍。公告特别指出,影院业务的持续亏损是导致整体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且法律和财务问题已使 2025 年下半年运营“异常艰难”。据知情人士透露,仅乌节路门店拖欠的租金就超过 300 万新元。
南洋理工大学传媒研究学者陈慧玲分析,国泰影城的困境具有行业普遍性。新加坡影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 年本地影院上座率较 2019 年下降 41%,而 Box Office Mojo 的统计显示,2025 年新加坡年度票房收入仅为1235万新元,观影人次持续走低。与此同时,运营成本三年间上涨近 25%,租金和人力成本压力尤为突出。
流媒体平台的快速崛起成为传统影院的主要挑战,数据显示Netflix、Disney + 等平台,在新加坡家庭的渗透率已达 78%,且与制片方的上映窗口期不断缩短,部分影片甚至实现同步上线。陈慧玲指出,居家观影习惯的养成、内容供给不足与运营成本上升形成 “三重挤压”,成为影院行业的普遍困境。
行业竞争格局也在发生变化。竞争对手 Golden Village 等通过升级座椅、引入餐饮服务等方式提升观影体验,而国泰影城受资金限制未能及时更新设施,部分影院仍使用传统 3D 设备,导致用户体验差距逐渐拉大。2025 年 2 月以来,新加坡已有包括 The Projector 在内的 5 家影院关闭,显示行业整体面临调整压力。
根据清盘程序安排,联合临时清盘人将在 14 天内公布具体处理方案。法律界人士介绍,债权人自愿清盘通常需要 12-18 个月完成,期间公司所有权力将由清盘人行使,任何资产处置需经其同意。资产分配将严格遵循法定顺序,员工工资、遣散费等优先债权将优先得到清偿。
约 8 万名国泰影城 “Movie Club”会员的权益问题引发关注。目前会员持有的积分和未使用礼品卡的处理方案尚未明确。清盘人表示将在债权人会议前完成相关登记工作,法律界建议会员可在债权人会议上申报债权以维护自身权益。
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对国泰影城的清盘表示遗憾,部长 Edwin Tong 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将与清盘人探讨保留部分历史影像资料的可能性,认为这些档案具有重要文化价值。
实习记者:谭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