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孝:大象无形

张东孝:大象无形

14883

《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成功的儒商形象,瞩目的社会头衔,显赫的家族先驱都无法定义今年72岁的张东孝。他应该有更多的理由颐养天年,享受人生。但是每次见到张先生,他总是身影忙碌。在接受时代财智采访时他谦虚地说,时间飞逝总令人感慨,自己对社会的回报还不够,他要尽最大努力挽救和改造那些有意义的历史保留建筑。除了分享他的地产发展事业,他谈的更多的是商业之外的文化和艺术践行。以“大象”自喻,他为新加坡创造和珍藏的财富存无价于有价,寓无形于有形。

煌孝集团(Hong How Group)的主席张东孝先生

丝丝街(Cecil Street)是新加坡传统金融区,这里银行大厦和大型机构毗邻而建。坐落在黄金地段的同荣大厦(Tong Eng Building),其貌不扬,却是老一代新加坡人熟悉的建筑记忆,这座大厦就是张东孝先生的父亲张泰煌老先生和哥哥在上世纪50代前创办的同荣兄弟集团(Tong Eng Brothers)所在地。当时他们在一栋三层楼拥有五个店屋的建筑中做电镀锡板的生意,生产啤酒瓶盖,从此开创了同荣的跨世纪发展篇章。

身为同荣集团第二代掌门人,张东孝(Daniel Teo Tong How)不仅担任集团董事,也是家族关联公司——煌孝集团(Hong How Group)的主席。在大厦26楼张先生的办公室里,艺术品和建筑模型交相辉映,每件作品都是创意和美感的最佳结合。

在最显眼的位置,一尊躯体被绳子吊起的大象雕塑跳入眼帘,问及这尊象的意义,张先生笑着答说,“那就是我!小时候我出生时,外婆说我的个头又大又黑,像只大象,大象是我的小名!”原来如此!大家看看张先生白里透红的脸庞,再看看这只黑黑的象雕,不禁一阵哈哈大笑。其实这只是张先生用笑话自谦的一种方式。

无论东方或西方,大象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仁慈宽厚的帝王象征。在《道德经》里,大象还有另一种诠释。其曰:“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指的是“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远,越是大气度的往往越包容万物。”正是这样的“大象”,秉持着仁慈心和包容心,张东孝在商业实践中总是会多投入一份对社会的关注,多一份对乐龄人士的关怀。

张东孝在商业实践中总是会多投入一份对社会的关注,多一份对乐龄人士的关怀。

发展适合老年人需求的地产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张东孝在一次论坛上提出了打造老龄人社区的理念。这个想法源自新加坡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挑战。

以目前来说,新加坡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比例约9.5%,按照联合国卫生组织(WHO)的预测,老龄群体在2030年将达到总人口的20%,届时新加坡将成为不折不扣的老年社会。

城市化进程导致生育率下降和生活要求不断提高,劳动力萎缩和人口老化问题更加突出。老年人寿命延长,伴随快速的老年人口激增,直接带来护理和服务的需求,这需要在居住环境和社区中融入关爱的理念。政府虽然也在做,但是社会资源会优先给弱势或收入中下的老人家,很显然政府在全面应对老龄化问题方面还有发力空间。

张东孝坦言,新加坡在乐龄地产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在供需之间还是存在缺口,这需要有效的资源来填补。比如,尚无一家私人机构,来为给家中的老年人提供有素质和可信赖的家庭护理服务。“老年人相关的地产(retirement housing)和保健是我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在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有些老人尽管有着不错的收入,可是因为孩子在国外,或没有子女而缺乏照顾,他们希望有朋友在一起共同生活,增进晚年的兴趣爱好——这些都是需要全方位照顾的老人。”

张东孝看好乐龄地产的发展潜能。他透露,自己妹妹身患帕金森病,这让他更加体会到健康和关爱对老年人的重要。想到自己从事房地产开发和设计,他一直希望能够找一块土地,建造适合老年人的疗养院。就在几年前,他发现了裕廊(Jurong)的一块地,不仅交通方便,而且面积大,非常适合建老年疗养院。然而,这个地块最终被另一个发展商投标拿走。这让张东孝感到有些遗憾。不过他也明白,对方是基于商业项目标得此地块,正所谓价高者得,他的老年人社区项目还是面临现实的尴尬。

这并不是他遭遇的第一个挑战。位于牛车水的珍珠苑(Pearl Bank Apartment)可说是新加坡地产界中的“钉子户”。这里交通便利,绿意盎然,设施周全,是建乐龄中心的理想地段。于是张东孝和团队设计出新乐龄社区,不仅不会对旧建筑造成影响,还增加了新功能。但是,这栋大厦属于保留建筑,若要重建,必须获得户主100%的通过,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为了推动项目,张东孝和新加坡市区重建局(URA)进行了多轮谈判,现在还在进行中。

为了推动老年人地产,他还考察比较过了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马来西亚和中国的市场,未来希望在新加坡、巴厘岛、普吉岛和北京共同开发养老度假地产。他表示,政府对老年人地产的政策倾斜无疑是最实际的支持。

虽然个人在努力推动,但是老年人地产仍然遭遇困境。老年人需要的关爱其实是一种社会使命,何不以社会企业来做一个新尝试?于是,一个概念浮现在脑海。

所谓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是从英国兴起的企业状态,目前并无统一定义。概括而言,社会企业从事的公益性事业,通过市场机制来调动社会力量,其投资主要用于企业本身或社会,而不同于普通私有企业为谋取利润而运作。

张东孝在登加(Tengah)为鹦鹉园找到一个新地点,重新打造一个以甘榜乡村生活为主题的教育休闲基地。

在这个概念下,张东孝把他在万礼(Mandai)的鹦鹉园打造成一个供大众接触大自然的天然公园,里面饲养着2000多只品种不同的鹦鹉。他的想法是做成一个休闲农场,只要不亏就可以,然而,鹦鹉园在今年7月份不得不因为租约到期而搬迁。欣慰的是,他在登加(Tengah)为鹦鹉园找到一个新地点,重新打造一个以甘榜乡村生活为主题的教育休闲基地,继续为大众提供一个大自然的修养空间。

提倡PPP合作分享精神

其实,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不均衡博弈,张东孝并不是毫无预测,但他一直在寻找新的突破口。

2009年,张东孝砸下250万新币发展滑铁卢街(Waterloo Street)51号和奎因街(Queen Street)222号,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他如此大手笔出资改造旧建筑,很少有人能理解,因为租期毕竟不到十年。原来,自幼就在这一带长大的张东孝对这里充满感情,而且这曾是他就读的母校——公教中学(Catholic High School)。

他把这两栋有保留性的建筑翻新,打造成为综合艺术中心和教育基地,同时也发动校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捐献文物,当时就收集到李光耀先生的夫人柯玉芝当年把两个儿子李显龙和李显扬送到公教读书时的纪念物。

张东孝将这个综合中心二楼的一个单位做成“The Private Museum”,这是一个非盈利性质的艺术画廊,其功能就是让大众更多接触艺术,享受艺术。截至目前,“The Private Museum”已接待了不同层次和背景的艺术爱好者,他们之中有学生和市民、商人和议员,参观人次近万人。

新加坡土地资源有限,规划严格。转眼间,九年的租用期还剩下三年,张东孝希望政府应该给出更充足时间,尤其是对于非商业用途的文化艺术或社会发展方面的地产,最好出让一些地块供投标或者改建。“PPP是我一直要提倡的,即“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通过公众与私人的合作方式,让艺术与更多的人分享。”

“重视艺术是煌孝集团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艺术就是要和别人分享,”张东孝表示,现在他也在说服一些成功人士,把自己的收藏和外界分享。

“社会要进步,艺术是灵魂。”在多年的商场经营历练中,张东孝不仅练就了敏锐的投资眼光,自身的设计背景让他很早就涉足艺术,对艺术的传播有更深刻的认识。他早期在金炎路(Kim Yam Road)买下了卫特林与张画廊(Wetterling Teo Gallery),现在已成为新加坡领先的画廊之一。虽然画廊未必赚大钱,但是他希望以此支持艺术,并获得巨大艺术享受。因为成功保留了这座位于金炎路的建筑,张东孝在1995年也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文化遗产奖”。

保留历史建筑功不可没

张东孝曾担任新加坡房地产协会(REDAS)会长,对新加坡的房地产发展史如数家珍。谈到未来的房地产走势,他认为,这要看政府的政策走向,因为80%的土地掌握在他们手里。

在新加坡政府实施多轮房产降温措施后,投机行为大大受到遏制,但是房产商却深受其苦。在受打压的大环境和行业竞争下,张东孝带领煌孝集团一步步在摸索自己的出路。

张东孝的集团下曾拥有一间上市公司Faber Union,后被收购,成为UOL的前身。目前煌孝集团在澳大利亚投资,最新的项目The Malt Store (Carlton and Breweries),将旧建筑进行翻新吸引了Lonely Planet、Slacks等优秀商家入驻。此外,身为新加坡公司GRP主席,他也带领公司在中国重庆和唐山进行重要投资。

谈到企业投资战略,他说,“我们不能和那些拥有雄厚资金的超大地产商竞争,我们会倾向于找那些对资金需求不是特别高的项目。” 比如,最近的一个项目,既可以发展成为乐龄中心,或者小型精品酒店,抑或是跨国公司的高级执行人员公寓。

保留建筑物一直是张东孝的兴趣。 位于亚美尼亚街(Armenian Street)的36|38号,是他的得意之作。大楼位于新加坡土生华人博物馆(Peranakan Museum)对面。他将36号和38号两座大楼发展成一个大型的SOHO大厦。两座大楼被新加坡市区重建局授予“建筑文物”(Heritage Architecture),加之亚美尼亚街原有的维多利亚时代风情,整个白色的大楼焕发出日久弥新的活力和气息。

原本两栋大楼间有一条细长的走廊,为了能够进行统一发展,张东孝花了数百万元向政府买下这段走廊。虽然是花了钱,也并不见得这个走廊能产生实用面积,但是能够将两个独立的个体进行有机的结合,他感到非常有满足感。有空时,他会衣着简朴地到大楼走访租户了解情形,平易近人的他话语温和贴心,丝毫没有大老板的架子。

谈到亚美尼亚36|38的翻新过程,张东孝透露心得。“改造保留建筑最大挑战,必须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来进行保护性改造,所用的材料,装修风格必须尽量和原来的建筑一致。比如一面墙是独特的绿色,我们必须找配方调配出这种颜色;有些材料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必须去跟专业厂商小规模定制,花费不菲。”

保留历史文物花销不菲,把钱花到度假购物岂不更享受?但是张东孝的回答却令人回味,“我认为这是值得的。新加坡的历史短,更应该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

光荣的家族, 低调的自己

张东孝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家,他本人的家世也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传承。

张东孝的父亲张泰煌先生(Teo Thye Hong)是新加坡著名的商界先辈,也是同济医院(Thong Chai Yee Say)发起人,南洋学校的董事。父亲热心公益事业,不仅为新加坡的慈善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还专门回老家中国福建惠安捐资建学,修葺家族祖屋,弘扬教育和传统。张东孝还记得父亲的言传身教,儿时经常陪伴父亲参与物业收购,从中培养敏锐的价值判断能力。他的公司——煌孝集团(Hong How),里面包含了父亲和自己的名字,张东孝以此铭志,继承先辈遗志,延续家族传奇。

张东孝的太太吴素琴(Goh Soo Khim)是新加坡著名舞蹈家,毕业于澳大利亚芭蕾舞学院,也是亚洲首位从该学院毕业的舞蹈演员。她不仅担任新加坡芭蕾舞学院(Singapore Ballet Academy)院长,同时也是新加坡舞蹈剧场的艺术总监兼创办人之一。张先生和太太自幼青梅竹马,郎才女貌,堪称珠联璧合,“太太对艺术和投资都眼光独到,她经常给予我很好的建议。”现在的张东孝很享受生活,游泳和打太极是他的养生爱好,他最大的长孙已经17岁,第八个孙子即将出生。

张东孝的母亲家族也很显赫。外曾祖父林路(Lim Loh),亦名林志义,在新加坡早期历史中是举足轻重的先驱人物,他在1900年被大清国朝廷封为福建花翎道,也是清代的二品官。他是成功的建筑商,新加坡的一些重要标志性建筑,如被列为国家古迹的维多利亚剧院和音乐厅、良木园、凤山寺、林氏大宗祠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张东孝的母亲家族也很显赫。外曾祖父林路(Lim Loh),亦名林志义,在新加坡早期历史中是举足轻重的先驱人物。

林路卒于1929年,他有六房太太,养育18个儿子,前十个是收养的,后八个才是亲生。新加坡的抗日英雄林谋盛(Lim Bo Seng),是林路的第十一个儿子,也是张东孝的十一叔公,林谋盛的纪念碑树立在新加坡风景如画的麦里芝蓄水池(MacRitchie Reservoir),成为供怀念烈士的大众场所。张东孝的外公是林路的第七子林金桔,其母林玉冰是林金桔的第三女。

林路家族闻名南洋,当时也是新加坡富甲一方的成功商人,在新加坡有砖厂和饼干厂。1927年,徐悲鸿从巴黎来到新加坡,曾为他绘制全身画像一幅。缅怀一代历史,作为林家子孙,张东孝劝说林家后人,在2008年将这幅徐悲鸿绘制的曾祖父画像赠送给新加坡美术馆。今年8月,林家子孙林怀玉医生又将林路的大型彩照和林谋盛黑白照片赠送给南安会馆。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张东孝认为解决方案是,各有所长,分工合作,尊重每个人的建议。他认为,家族企业的管理要任人唯贤,避免用人为亲,每个人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虽然家族的前辈先人有新加坡先驱的影响力,张东孝却很少刻意去提及。他希望以优秀的长辈为榜样,保存发展更多有意义的建筑,让后代能缅怀和研究历史,而且要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作为成功的商人,张东孝也分享他的理财经验。他个人的投资组合构成,约60%在房产, 20%-30%在艺术和邮票,也投资一些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他期望每年取得15%的投资回报。他表示,钱要花得有意义。平时做些小小的捐赠,比如支持学校教育。几年前,他曾发动曾一起在墨尔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求学的六个新加坡毕业生筹了100万新元,在墨尔本大学建筑系成立了新加坡厅。

张东孝相信,人文艺术仅靠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若有政府多一份支持,他则会有更多的动力。他要在保留历史建筑和乐龄项目中,找到最佳结合。虽然这条路很长,他却像一头意志坚韧吃苦负重的大象,不顾别人的想法,乐此不疲地走在这条路上,留下的是一串串坚实而厚重的脚印。

张东孝对于新加坡社会的贡献体现在物质文化,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

大象无形,壮哉!

关于张东孝:新加坡先驱的后代

作为新加坡成功的地产发展商和建筑师,张东孝曾担任新加坡房地产协会(REDAS)的会长和世界房地产协会的会长。

张东孝(Daniel, Teo Tong How), 1942年出生于新加坡,祖籍中国福建惠安。张东孝现在担任煌孝集团(Hong How Group)主席,同荣集团(Tong Eng Group)董事、新加坡舞蹈剧院(Singapore Dance Theatre)董事、GRP公司主席、同济医疗的副主席,并拥有万礼鹦鹉园。此外,他是大众置地(Popular Land)的董事之一。

张先生提倡在新加坡修建退休村,通过以社会企业形式办农场,在高度城市化的新加坡提供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他积极推动和支持的新加坡城市规划和设计,并参与多个历史保留建筑项目,这包括卫特林与张画廊,他还将一座旧店屋转型成高雅的艺术画廊。

张东孝本身曾留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学习建筑,在新加坡传统商业区有他的设计作品。他对对音乐、舞蹈、美术、集邮也有浓厚的兴趣。1970年毕业时,他的父亲张泰煌(Teo Thye Hong)和哥哥张泰助起步成立同荣兄弟公司(Tong Eng Brother),父亲要他进来帮忙生意,他最开始就从做杂货经营和废铁回收开始,一步步进入到地产行业。现在,同荣已成为集投资和地产发展的控股公司。

张东孝的曾祖父是新加坡先驱人物林路,他的十一叔是新加坡抗日烈士林谋盛。张东孝有一个弟弟,三个妹妹,一个姐姐。他的夫人吴素琴是新加坡著名舞蹈家。目前,他的弟弟和女儿在协助他的企业发展。他带领上市公司GRP在中国重庆有投资。

作为新加坡成功的地产发展商和建筑师,张东孝曾担任新加坡房地产协会(REDAS)的会长和世界房地产协会的会长。他是新加坡国家文物局(National Heritage Board)的前任委员会成员,也是亚洲国际老年研究顾问团成员。

因为张东孝在新加坡艺术和文物的长期不懈努力和贡献,他获奖无数。在早年,他被新加坡文化部授予“文化奖”;在新加坡建国50年之际,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MCCY)、国家艺术理事会(National Arts Council)和国家文物局 (National Heritage Board)共同授予他“先驱贡献奖”。

因为杰出的社会贡献,在新加坡五十年建国之际,张东孝获得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MCCY)颁发的“建国一代”大奖。

人口老化是张东孝先生一直关注的社会问题。他经常参与这些课题的讨论,自己不遗余力也推动社会重视。